商标撤三案件数量同比增长30%,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
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3年上半年全国商标撤三申请量达到28,600件,同比增长30%,创下历史同期新高。这一数据反映出我国市场主体对商标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,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显著增强。
商标撤三制度是《商标法》规定的重要制度,旨在清理长期不使用的闲置商标,促进商标资源的有效利用。近年来,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和相关普法工作的深入,企业和个人对这一制度的认知和运用能力不断提升。
数据解读
- 2023年上半年商标撤三申请量28,600件,同比增长30%
- 其中企业申请占比72%,个人申请占比28%
- 服务业相关商标撤三申请增长最快,同比增长45%
- 撤三成功率约为68%,较去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
案件增长原因分析
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专家表示,商标撤三案件数量的快速增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:
- 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,更加重视商标布局和维权
- 市场竞争加剧,企业通过撤三清除市场障碍,获取商标资源
- 商标注册量持续增长,导致商标资源紧张,闲置商标成为清理对象
- 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专业化程度提高,企业运用法律武器的能力增强
- 新《商标法》实施后,撤三程序更加规范,降低了申请门槛
近三年商标撤三案件数量变化趋势图
企业应如何应对?
针对商标撤三案件数量快速增长的趋势,专家建议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应对:
加强商标管理
建立商标台账,定期梳理商标使用情况,对长期不使用的商标及时处理,避免被他人申请撤三。
规范使用证据
重视商标使用证据的收集和保存,包括销售合同、发票、广告宣传材料等,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。
定期监测市场
对与自身品牌相关的商标进行监测,发现恶意注册或长期不使用的商标,及时通过撤三程序维护权益。
寻求专业帮助
遇到商标撤三问题时,及时咨询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或律师,提高应对能力和成功率。
业内人士表示,商标撤三案件数量的增长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提升的体现,有利于清理闲置商标资源,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。未来,随着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的进一步增强,商标撤三制度将在优化商标资源配置、保护创新成果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