案例一:"XX咖啡"商标撤三成功案例
2023年3月,国内知名咖啡连锁品牌"XX咖啡"(下称"权利人")通过商标撤三程序,成功撤销了某贸易公司(下称"被申请人")在第43类"咖啡馆、餐厅"服务上注册的"XX咖啡"商标(注册号:XXXXXXX),历时10个月完成维权。该案因证据链完整、策略精准,成为餐饮行业应对商标抢注的典型参考案例。
一、案件背景:核心商标遭抢注,品牌发展遇阻
"XX咖啡"成立于2015年,截至2021年已在全国28个城市开设直营门店156家,2021年营收突破8亿元,其"XX咖啡"文字及图形商标在咖啡行业具有较高知名度。
2022年1月,权利人在拓展华东市场时发现,某贸易公司于2018年10月在第43类服务上注册了"XX咖啡"文字商标(与权利人核心商标完全相同),但该公司从未实际经营咖啡馆业务,仅在2019年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过少量咖啡豆(第30类),与第43类服务无关。
经调查,被申请人共注册了32件与知名餐饮品牌相同或近似的商标,明显具有囤积商标、伺机转让牟利的主观恶意。由于被申请人的"XX咖啡"商标已核准注册满3年,权利人决定通过撤三程序撤销该商标。
XX咖啡商标撤三案件关键时间节点
二、维权策略:多维取证构建完整证据链
权利人委托专业代理机构制定了"三步走"维权策略:首先固定被申请人未使用证据,其次证明自身品牌知名度,最后揭露被申请人恶意。
第一步:取证被申请人未使用
- • 委托公证处对被申请人注册地址进行实地公证,证明无实际经营场所
- • 核查美团、大众点评等平台,无"XX咖啡"相关门店信息
- • 调取被申请人企业年报,显示其经营范围不含餐饮服务
- • 监测被申请人官网及社交媒体,无任何第43类服务的宣传信息
第二步:证明自身品牌知名度
- • 提交2019-2021年门店列表及经营数据(年均营收增长35%)
- • 提供主流媒体报道23篇(含央视财经、地方卫视等)
- • 展示品牌获奖证书("2021年度最具成长性咖啡品牌"等)
- • 提交加盟合作协议(证明品牌授权使用情况)
第三步:揭露恶意注册行为
- • 列举被申请人注册的32件知名品牌近似商标(含"XX火锅""XX茶饮"等)
- • 提供被申请人在商标交易平台挂牌转让"XX咖啡"商标的截图(报价50万元)
- • 证明被申请人法定代表人曾任职于餐饮企业,知晓"XX咖啡"品牌存在
三、被申请人抗辩与商标局裁定
被申请人在答辩期内提交了以下证据试图证明商标使用:
- 2020年与某食品厂签订的《咖啡豆委托加工合同》(未体现商标)
- 2021年微信公众号推文3篇(标题含"XX咖啡",内容为咖啡豆促销,阅读量均不足50)
- 声称"因疫情影响未能开展经营",主张适用"正当理由"
商标局经审理认为:
"被申请人提交的证据仅能证明其在第30类咖啡豆商品上使用了商标,与第43类'咖啡馆'等服务无关;微信公众号推文未体现实际经营行为,属于象征性使用,不构成《商标法》意义上的使用。疫情不能成为连续三年不使用的正当理由。综上,裁定撤销第XXXXXXX号'XX咖啡'商标。"
四、案例启示:餐饮品牌应对抢注的三大要点
建立商标全类监测机制
餐饮品牌应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商标监测,重点关注核心商标在第43类(餐饮)、第30类(食品)、第35类(广告销售)的注册情况。本案中,权利人因监测滞后,导致抢注商标存续近4年才启动维权。
区分商品与服务的证据边界
本案关键在于证明被申请人的使用行为与核定服务无关。餐饮企业需注意:商品(如预制食品)使用证据不能替代服务(如堂食)使用证据,二者需分别留存。
恶意证据可强化撤三理由
虽然撤三案件核心是"是否使用",但证明被申请人的恶意(如批量抢注、高价转让)可增强裁定倾向。企业调查时应重点收集被申请人的其他商标注册信息、转让记录等。
专家点评
"本案是餐饮行业通过撤三程序打击恶意抢注的典型成功案例。权利人的取证策略精准击中被申请人的弱点:一是严格区分商品与服务的使用边界,二是通过多维度证据证明被申请人无实际经营,三是揭露其恶意注册本质。"
"值得注意的是,餐饮品牌在扩张过程中,应同步推进'核心商标全类注册+关联类别监测',避免因地域扩张滞后导致商标被抢注。对于已被抢注的情况,需在商标注册满3年后及时启动撤三,避免抢注商标因使用证据积累而增加维权难度。"
——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 张法官